弘扬太极文化,揭示太极真谛。同练养生太极,共享健康快乐。
  养生太极拳   太极健身   太极经典   初学者园地   太极源流   拳坛轶事   太极拳首页  
太极源流

张三丰太极武道文史新证

         ——《大理古佚书钞》展示张三丰创太极拳剑行迹

安徽中医药大学   李 滨

??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了《大理古佚书钞》(尹明举主编)一书,书中辑录了我国明朝存世书稿三部,即李浩《三迤随笔》、李以恒《淮城夜语》、张继白《叶榆稗史》。三部书稿的面世,是继山东银雀山、长沙马王堆、荆门楚墓出土简帛古书之后的又一重大惊喜新发现,为当今盛世的文化繁荣和学术研究带来历史淀积的精神文化宝贵遗产。这三部书籍中记载的张三丰资料,振聋发聩地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寻踪,揭示迷津。

一、《大理古佚书钞》张三丰太极武道踪迹

1、李浩《三迤随笔》张三丰踪迹

李浩,字真一,出生于元朝至正十四年(1354),卒于明正统九年(1444)。七岁与沐英、朱标为结义兄弟。明·洪武时,为太子侍读。未久编入定远军,为义兄沐英部中军录事,洪武十五年,平滇之后,授天威径镇抚使,子孙世袭。因落籍于大理,建碧荷苑,自号西园主人。著作《秦淮见闻录》、《从军录》和诗词百余首。更于明永乐庚子年(永乐十八年,1420),成《三迤随笔》。

“三迤”,是迤东、迤西和迤南的指称。始于云南民俗称说,由来已久。清朝雍正时期确定“三迤”行政区划,地方行政官员根据民俗称呼习惯申报,得到朝廷批准。

《三迤随笔·自跋》说:

?? “书阁曰‘幽香阁’,阁楼三重,中除余自洪武十五年平大理所得段氏诸藏书字画三千余册。平滇时日,胡海先破西门入城。战平,搜罗诸库藏卤簿、户口、诸官珍宝。而余本一介书生,幼蒙父教,以书为重,故遍搜段氏藏书,得五千余,皆蒙、段、元历代抄卷。经典多属诸清平官、王室记事。除中有蒙段两朝记事中选历代史志千二百册,余于十九年入朝解运京都,十百余册簿交西平侯,余皆为余保存于幽香阁。闲暇静观蒙段诸史于阁中,偶有心得,余以随笔记之,日久成集,故曰《三迤随笔》。……自入滇来,余总想以滇海古今诸事,读书心得,记于毫间。自今始以《三迤随笔》了此心愿。闲暇提笔,聊书于碧荷苑。西园主人李浩书成上部八卷。”

(《大理古佚书钞》第205、206页)>

其中记载张三丰踪迹:

(1)《三迤随笔·佛道传点苍考》:

“延佑初,叶榆东至云南品甸,南至巍宝,西至博南,新建道观五十余。孙不二、张三丰、赵飞全先后至点苍。一代宗师陈玄亮演道立说,以五音传道,谈演九玄三洞元始教化。士大夫争习之。至此新学萌源,名曰谈经。其哲儒道一体,以儒宣道,流于叶榆、梓潼二地。与此同时,江南、中原佛道之佛宗道派,多往南中传法立宗。有沙门禅宗、密宗、天台宗、净土宗。道教有正乙、龙门、华山、武当、纯阳、全真。周围百里内有道观、草堂百余,道士五百余,多为中原江南籍。有自幼入道者,亦有在家出事、绿林草莽,避祸或躲命者。时大理总管段家待人宽厚,无惹事生非恶行者。既已修道,万事皆空,皆不究往事。无文牒者,皆补发。自此南中太平,夜不闭户。”

(《大理古佚书钞》第76、77页)

(2)《三迤随笔·蒙古人崇道》:

“至元末,武当玄素等入南中,居点苍斜阳,授以阴阳、《周易》,以内丹之说,外气巧运循环始复而授人。”

(《大理古佚书钞》第172 )

(3)《三迤随笔·沈万三秀戍德胜驿》:

“洪武十九年,辽阳拨军犯四人,并附牒文,义兄沐英亦附书于后曰:‘此乃江南第一巨富。因修南京城,出资可敌国资。因犒劳军事而动帝怒,而没其家,并发配辽阳十二年。万三名富,字仲荣,湖广南寻人,父沈佑入赘苏州陆姓女。一晨,伐二冬青树,掘其根,有石掘。启之,得金银无数,足可敌国。后建钱庄,遍数千里而暴富。国初,出资修南京城过半。高皇帝得知万三筑苏州街以茅山石铺路心。高帝怒曰:‘吾京城亦无此豪华之路,大胆妄为!’欲除之。亏马皇后说情,定抄家流放罪,先充军辽阳。洪武十九年,拨云南总兵府。万三时年六十余,崇道,通奇门。洪武二十六年,张三丰玄素道长知万三寓德胜驿,而云游龙关,至驿馆与万三会。余久慕其名而苦留之,而诺,出银八十两,建灵鹫观于茅草哨西,点苍马耳峰后山麓。盖三丰道人本万三师,万三年暮,愿随师静修,余许之,随三丰主持灵鹫观。余每年常至其所,十分清静,但江水汹涛躁耳。三丰曰:‘入道者,闻声而不闻,惊雷亦平常耳。’万三常与三丰远游。三丰精周天太极,万三亦然。剑技之精,前无古人。余素好武,得其传三百八十四剑罡步,久练而轻身。万三每月必至驿中,余无事则与其谈古论今,始知其学识之精。后应文和尚入云南,程济、王升二道人保应文僧常至灵鹫观。每住少则十余天,多则月余。永乐十二年,万三遇赦而至子所,隐居西山,号‘西山逸叟’。”

(《大理古佚书钞》第198、199页)

2、李以恒《淮城夜语》张三丰踪迹

李以恒,字静瑛,自号玉笛山人,李莼六代祖。生于正德二年(1507),读书中举,官泰州纪善,任满,回德胜驿,嘉靖三十八年(1559)袭父职天威径镇抚使。著作书稿《淮城夜话》、《宦海见闻录》,整理《南中雅乐》、《五华楼、德胜楼围鼓词曲牌》。

(1)《淮城夜语·应文高僧潜隐南中轶事》

“余祖李浩,少年从戎,随西平侯沐英共保高帝。南征北讨,戎马疆场,数历险境。洪武十五年,平滇得大理,袭德胜驿千户,取土官王义女为室。至此,世代定居战街。家祖属定远军,沐将军与太子朱标,本结义兄弟。家祖与标善,皇孙允炆自幼相识。高帝崩,炆立,建文叔侄之争,终至靖难。建文出走。于永乐元年正月抵滇。见沐晟、沐昂于书室,求苟安之地。沐晟三次与父沐春入京,与炆交往密。见帝已祝发,释门弟子,始心落。知已更法名应文,随行有应能、应贤二僧,皆心腹随臣。余祖,时在西平侯府沐老夫人身边,禀告滇西杂事。谒建文于后厅,君臣痛苦。帝求安身之所,余祖直言:‘点苍自古为藏龙之地,可以栖身。’帝曰:‘燕王已派人追捕,必至点苍暗察,非栖身之地。余师无极师兄无依禅师,多次入京,。道衍探知底细,曾入荡山寺暗寻,不去为好。’老夫人曰:永嘉寺①离省城百余里,可先至永嘉寺栖身。若有风吹草动,也好周旋。’居三月,胡滢派人入滇,马三保父下人通风大内,滢派人擒应文三僧,幸乡人抢先报信寺僧,得由后山小路出走,绕道姚安,插安南坡②,夜走洱海卫,越九鼎山至德胜驿。寻余先祖于驿馆,余祖浩招待,知靖难始末。居三天,因驿馆耳目众多,夜送三僧至尖顶峰达果住所无为寺紫竹院禅室,居两月。时无依禅师至,师徒相会,入鸡足山罗汉壁无依住所。至次年春,应文三僧与先臣相约,游邛崃,至峨嵋,出资阳,游大竹,至重庆与程济、廖平、宋和等旧臣遇。至襄阳王芝臣家,后居廖平家。至八月,至吴江史彬家,居三日,祭祀诸亡臣而别。游于浙江,至三年春,重游大竹,与杜景贤重逢,居半月而别。丙戌年夏,返滇居西平侯家半月。有人密告马三保父。由应能、应贤、程济陪至狮山白龙洞,居三月。永乐派三保父率兵二百搜山,幸寺僧见官兵入山,而逃脱。历半月,至德胜驿,居三日。胡滢派人檄文至,暗捕建文。知难以栖身,连夜送应文三僧至茅草哨西灵鹫观玄素道长住所。盖玄素道长即三丰真人,因受高帝重托,于洪武二十五年朱标太子去世后入滇。为保允炆有退路,保生存,重托玄素、大云。大云,即无依禅师,皆武技冠天下,智谋超群,历为太祖敬重。曾预置三僧衣牒藏奉天殿,皆无依先见之计,建文方从死门逃出入滇。次晨,至观中,玄素款之于静室。至永乐五年,重返白龙庵。马三保父得知,三次派人搜山,应文等藏身密林得免。戊子年夏,因白龙庵被马三保父派人焚之,层林尽被焚,一片荒芜。重入点苍,居段居士家。应文三僧重游襄阳,居廖平家。至永乐八年,暗返白龙潭。而胡滢追兵至,遇严震,震不忍,释应文三僧,夜自缢驿中。文知白龙庵难以栖身,从此舍弃,题诗于墙哭别。壬辰夏四月,至点苍,会七隐于无为寺。达果亲随三僧至观音山,遍走南北二箐,于薜萝崖边南诏荒废古兰若寺③为栖所。寺前有深潭,古寺建崖前,可遮风雨。古树参天,离银厂十余里,西至佛光寨十余里,下至寅街三十里。自古兵家不到之地,景色胜白龙庵。三僧皆喜,至鸡足山无依禅师住所,鸡鸣启行,午时可达,十分方便。至此定居。次年,应能、应贤卒。帝悲甚,收浪穹青索鼻赵金贵为弟子,取法名文慧。至十三年秋,随程济及玄素三弟子游于衡山。至此,往返于各地。每年必归观音山,建白云庵于龙湫西。至永乐二十年,胡滢派人入点苍,浪穹探寻帝踪。应文于浪穹观音箐青水河源三姑娘龙潭,又名涤泉边,建涤心庵。深山密林,人迹稀到。至二十二年,随程济常游江南天台诸地、普陀山诸地。至宣宗八年,建文老而悲,祭诸随臣,盖诸从亡者先后辞世而生悲。弃庵,至鹤庆,立静室于黄龙潭西。秋末至巴蜀,会程济。游二年,归点苍,居德胜驿后静心禅室。盖该禅室为点苍四大高僧常至驿中居室,平房五间,房前遍植花木。后至正德年,改建弥陀寺。至宣德四年,返观音山,因庵堂损坏,至鹤庆居龙华寺。至六年④,帝与程济游陕西,秋返巴蜀。后游楚地、江西九江,重修兰若寺,返观音山。帝有弟子七人,即文慧、文恕、文慈、文悲、文思、文忍、文衍。英宗五年,应文至德胜驿辞余先祖,曰:‘叶落归根。此行虽有程济等相随,未知吉凶。’居驿中,详述往事三日,余祖记于《长生录》。嘉靖二十四年,余重抄《长生录》,始知建文始末,特摘记之。建文后返燕京,众说云云。余至外祖公家,得程济书牒,提及应文返宫,再无信息。”

(《大理古佚书钞》第313~316页)

(2)《淮城夜语·张玄素入点苍》:

“张玄素,辽东懿州人,生于元初,乳名全一。元初入学,取名通。才智超群,博学经史,过目不忘。入仕,淡功名,喜清闲林下。先生身材高大,龟形鹤骨,大耳方颐,青髯如戟。初拜碧落宫白云长老为师,悟修身之道。后遇全真道士邱处机,传吐纳而悟。辞家远游,学道于火龙真人,得延年术。后至宝鸡金台山,精研道学,号三丰道人。道成游天下,至武当,结蓬于玉虚台,精研太极,创武学,自成一家。以阴柔阳刚、刚柔两仪四象而创太极三功,即内丹太极剑三百八十四招,太极两仪拳三百八十四拳,阴阳太极掌。至正年,玄素入滇,与点苍中峰玉皇阁道长陈玄子识,留居一载。与段总管识,成忘年交。玄亮与玄素同一师门,谈甚默契。玄亮将玄素著经《上圣灵妙真经》、《大圣灵应真经》、《大圣灵通真经》,配以丝竹,曰《三玄妙谈经》,由玉皇阁十八道士、段府十六乐工共习,谈演于五华楼。叶榆四千余军庶,聆听于楼下,由朝至暮,无一退者。至此,灵妙大洞仙音始为世人识。玄素传拳剑于段氏二子一女,及玄亮子静超、静远。后返武当。洪武二十六年,与鸡足山无依禅师至点苍,为洪武皇孙事重托,定居点苍,建灵鹫观于茅草哨西,收弟子四人。建文出走入云南,玄素派弟子与点苍段氏、杨氏、张氏子女,西平侯沐氏女共暗辅之。与应文(建文帝释号)常游中原,历二十八年。玄素行踪如风似云,寿二百余,依然童颜不改。食则斗米,荤素兼食,无口戒。闭关可十月滴水不沾,不进饮食。出室则远游,归则讲道传教。著经立说,写《宝忏经》五部,皆度世论述。诗集《无根树》五百余,皆炼丹度世。常与沈万三及女线阳居士、杨黼同游。常题诗三迤诸寺观墙壁。后入云州,居天池⑤。成化年羽化,其遗物遗稿存于灵鹫观杨元鼎、郑元春处。余多次游灵鹫观,于其五代传人守铨处观诸诗稿,抄诗百二十首。守铨示一木匣,藏《武经》四卷。余家虽世代千户,贯使长械。守铨与余挚交,授余拳术,形柔态美,气布全身。一旦遇敌,拳力暴发,排山倒海。余劝守铨传余侄。铨曰:‘祖师有言,《武经》只传一脉。除非本门当家弟子全传,不传外人。’祖师另一留言:‘不许立碑立传,以免暗保建文事露,患杀身灾祸。’观中有密窖,中有石匮,诸经藏其中,外人莫知。”

(《大理古佚书钞》第322~323页)

注释:

①永嘉寺:即现武定狮子山龙潭寺。

②安南坡:又称镇南坡,在今南华县境。

③兰若寺:在邓川与鹤庆北街交界处观音箐桥下一公里南岸。

④六年,即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

⑤入云州居天池:云州即今云龙县,天池为云龙五宝山之天池。今云龙多有张三丰传说。

3、张继白《叶榆稗史》张三丰踪迹

张继白,大理太和人,生于元朝至正年间。明初,与感通寺无极法师、兰雪道人杨安道、兰室居士段宝姬、无为寺哈哈和尚达果、鸡足山大云法师、桂楼居士杨黻,结为南中七隐。据施立卓《书钞?前言》记述,张继白与李浩“交情甚笃,结为姻亲”,《叶榆稗史》原八卷,曾由后人张煜木刻四十部,因记载建文事迹而被列为禁书。李莼所存者,为外公张汝弼1951年所赠。

(1)《叶榆稗史·陈玄子传》:

“陈玄子名玄亮,……永乐癸巳,会张玄素于玉皇阁,论道一旬。为《无根树》谱道士歌,广流三迤。”

(《大理古佚书钞》461页)

(2)《张三丰入滇记略》:

“点苍古灵鹫山,为释迦圣地。大理国羊苴咩城南十里有妙香国址,传为慈航渡世,化女身妙善而正果。元中,张三丰道成入滇,为段氏座上食客。段庆元留,谢之,返中原。明洪武十七年,洪武求张三丰入朝佐政,三丰知而遁云南。洪武二十五年,朱标太子逝,太祖托佛灯访三,得之,托扶皇孙允炆。三丰化名玄素,入滇。得僧大云禅师入京,洪武托以身后重任,共扶允炆。二人婉言谢之。洪武苦求,诺炆遭离难时,可着僧装入滇筹事。帝诺,愿保其安。三丰求洪武暗赦沈万三,与丰入滇筹事,帝诺。三丰入滇。沐英殁,晟承职,助三丰居点苍斜阳峰后山,建灵鹫观于四十里铺侧。靖难,建文流滇,胡滢暗追,马三保父暗捕。三丰、大云、达果、杨黼、段姐助之而化险。二十八年后,三丰入云龙,居虎山①。后入兰州②,不知所终。”

(《大理古佚书钞》463页)

(3)《应文和尚》:

“明永乐元年,余与兰雪道人寓居达果栖霞楼。冬至,围炉夜话。沈万三至,其随三僧一道,示沐晟修书。知僧即应能、应贤、应文,道者为程济,为靖难出走云南,皆京官。称应文为师。文年三旬,方颐,气宇非凡,尚文,着紫袈裟,执赤金钵盂,健谈而慎言。次日,杨黻、兰室居士至,与论文,答对如流。居士以诗探之,笑答:‘行云步雨过点苍,来时促促路凄凉。别却金陵第一院,梦断景阳寒梅开。昔日燕巢化尘土,野火青灯梦残延。深山古刹是归路,南中贤士慰平安。’居士观沐晟书,知僧即建文帝,以词回敬:‘生非龙种是帝裔,龙庭何在?深泽难安居。劝师以茶代美酒,点苍龙湫凶化吉。洱河水洗尘心净,龙关铁锁,洞天多佛地。闲时烧香波罗密,抛却烦恼忘嗔痴。’时,叶榆人杂。张玄素至,携应文至浪穹观音山薜萝崖畔观音箐侧,建兰若寺。寺为丛林掩,为官府不至之地。薜萝崖西上二十里为佛光寨、焦石洞,北行十里为银厂,东行半日即至鸡足山顶罗汉壁。其师大云禅师。大云本南中第一僧。洪武二十五年,与玄素入京参洪武,暗扶皇孙。并制铁箧,内置三僧衣,度牒。建文靖难出走,皆依其计而走云南。会七隐于点苍,居于兰若。朝诵愣严,夜读诸经,来往于苍洱。每至,必与余等应和。著诗词数卷曰《青灯集》。远游必藏诗词物于竹箧,寄存兰室居士所。应文入滇,多为马三保、胡滢追捕。文多须髯留之,取面痣而官府难识。过十厄而化险,皆南中诸士暗保之。永乐帝崩,而事渐平。正统入京而未返,不知所终。留有诗词二百余,存居士所。应文善画,兰室多其兰竹画。无为寺存《十八罗汉图》、《七子三僧一道图》、《求雨图》,栩栩如生,行笔入神。”

(《大理古佚书钞》476、477页)

(4)《达果和尚》:

达果,大理总管段隆四子。生悟,素食,九岁出家无为寺,拜师智能大主持。智能,天台僧,游方至榆,为段隆主大法事,善说法,博诗文。一夕,于段府演剑法,如雪花缠身。留焉,拜大主持,赐金线袈裟、紫金盂钵、金镶禅杖,居无为寺。居三年许,四子段文出家,师从之,取法名达果。达果双靥,爱笑。俗家以‘哈哈和尚’称之,久而忘其名。十五岁,书画、技击冠南中。洪武初,智能坐化,升无为寺住持,与安道、无极交,娱于山水。洪武平滇,总兵徐进募其才,五访始见。演玄武剑法,势如游龙翻江,腾跳如仙猴。洪武二十五年,与杨黼、宝姐共结七子诗社,世称南中七隐。后与玄素、应文僧三游中原,多次救文于危难。官府多次于中原缉之,其外出善化,鬼神之功,孰识本来面目?晚年著有诗文《十方集》。达果八十余,至今健在。每月逢五,必至峰顶炼气,声如洪钟,举五百斤石狮而形色如故,奇人矣。

(《大理古佚书钞》496页)

二、《大理古佚书钞》张三丰踪迹文献研究启示>

1、历史文献彰明张三丰创武术自成一家…… ……

2、《大理古佚书》揭示明太祖明成祖召寻张三丰历史真相 ……

综上所述,《大理古佚书钞》展示的张三丰行迹与开创武当道派的史迹记述,是历史文献学发掘整理的重大突破,无疑补阙《明史》因为王朝避讳所造成的历史文献学缺陷。《大理古佚书钞》展示张三丰太极武道行踪,启迪中国武术科学研究新思维。

 

            (本文刊载于《武当》2013年第2期第40~42;第3期第32~34页。)

 

 

 

太极源流 目录 太极史话 目录

张三丰太极武道文史新证

太极拳是谁创造的

太极拳之流派

张三丰创太极拳的证据

太极拳的源流

太极拳近百余年的发展情况

杨式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陈王廷不是太极拳鼻祖

陈家沟不是太极拳的祖庭

太极拳起源的争议

太极拳,道家传

一部唐村《李氏家谱》,直指太极拳源头真脉

李道子与太极拳关系考

太极拳源流解谜

蛇鹊酣战常山坡,轩辕悟创熊掌拳

终南山火龙传真道

张三丰首创内家拳

张三丰首创十三势

蒋元龙大难不死,王宗岳后继有人

陈奏庭遇仙得神功,蒋把式感恩传砲捶

砲捶源自蒋把式

张真人传

张松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