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太极拳的一般知识 

从《太极门》到太极拳

——由无为法衍变为有为法

太极门

宋元以后,江湖盛称“三宗五门”。“三宗”为佛教的密宗、天台宗、和禅宗。“五门”为道教的太极门、丹鼎门、符篆门、剑仙门、玄真门。太极门是宗儒家《易》理的太极动静,道家的无为自然,融合发展而成的一门道教养生功功派。相传由南朝著名道士陶宏景始创,他在《真诰甄命授》中写道:“道者混然,是生元气。元气成,然后有太极。太极则天地之父母,道之奥也。”这是最早提出的无极 -太极原理,为后世《太极门》功理功法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太极门》理法的正传,相传始于五代陈希夷。陈的修为,原本自然无为,系《老子》思想在修炼方面的实践。陈的《太极图》传世后,周敦颐、邵康节等道学者,相继发挥了太极动静的阴阳至理,以及两仪、四象、八卦等变化之道,基本上完备太极理法。此后,以无为自然为宗旨的养生修为日益发展,并结合太极理说,逐渐形成为道教“五秘”之一的《道教·太极门》系统功法。

《道教·太极门》功法原有“无极派”与“太极派”两个派类,由于“无极派”在功法上建树不多,无所发展,后来便为“太极派”所相替融合。“太极派”内功功法最初名为“太极圈”及“八卦手”、“九宫拳”等。以后,功法日趋完备。便以《易》理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个数去统率全宗功法,这就是《太极门》所特有的“数理功法”。“数理功法”仍守道家逆修原则,由十而始,至一而终,亦即以“十方无极裆”及“一元太极丹”为始终。并且最后修至无。

《太极门》功法至清末的传人为陈二清(后改而清),道号“紫真”。与剑门白云生甚相洽。陈以朋友师事白,故白晚年曾付与“剑门法本”。

《太极门》功法以炼虚无为指归,虽亦云“丹”。其实指“气”,“气”又归虚无,所以后世称该派为“虚无派”。又《太极门》是宗老子“无为”为其本旨的,因此又名“无为派”。基础功法可分为刚柔二道,刚道以八卦神力手为代表,即“神拳”;柔道以九宫太极手为代表,即后世太极拳的祖架。

无为法衍变为有为法

《太极门》功法历来讲究独脉单传,择人而徒,故江湖上知太极功内秘的人极少。

因《太极门》内诀专尚无为,很难为世人所理解。况且内功高妙,列为道家五门禁秘之首,很难选择内脉通和,根性颖悟,并勤于修为的传人。因而去难就易,去秘就明,单以《太极门》九宫太极手发动时所发出的部分外架传人。明季后,《太极门》宗师秘其内诀不传,单教人习外架,并以动势去发动“内气”。由于该法有架可循,易学易记,故一时流传甚广。

现在流行的太极拳,是太极门九宫太极手的外架,再经人为编排取舍及艺术加工而成,由无为法衍变为有为法也。《太极门》功法及《九宫太极手》、《太极拳圈》等内诀,虽秘传民间,但知名者多,知诀者少。所以,民间修炼太极养生者,多以九宫太极手为祖架的太极拳为主,多为外功为主,而疏于内修。

有为入手,无为而成

当今太极拳与《太极门》无为功法相比,自有去秘就明,去难就易,易学易练。正因为有为功法,简单易学,练太极拳可以有为入门,向无为修炼。即动以入门,先是练意,以意运气,以气运身,久练,招熟而神明,外动架式便会由人为动作而转为自然动作,内意便由有意而渐入无意,由无意而渐出“真意”,最终从有为而入无为状态。无为状态,是心不存念,动而无心,静而无住,无心无住,虚无自然的太极最高境界。养生太极拳就是秉动以入门,有为以始,无为以成的修法。

能否练到这种境界,要看修炼者的根器和缘分。修炼者根器好,经络敏感,在明师指导下,勤于修为,在练拳过程中逐渐感悟。一般,入门先练意,意力足够长气力,气力者劲力也,由劲路而悟得内运之气脉。经脉通则阴阳和,太极自运。一旦觉悟,内气自然发动,外动架式便会由人为动作而转为自然动作。进而悟得从外动有为逆返内动无为,用功精进,可能修得无形无象,个体透空的无极境界。但是,如若停留在有为,终难成道。

若根器迷钝,仅知着于外架,长着于有为之中,纵然架式姣好,翩舞动人,亦终难得法。 

养生太极拳

单教人习外架,并以动势去发动“内气”。由于该法有架可循,易学易记,故一时流传甚广。

——

养生太极拳的一般知识

太极拳的体操化倾向

纠正体操化倾向

身心兼修,性命双修

太极拳的意气运动

意气运动是王宗岳太极拳谱的核心

练意练气及其疗疾健身功效

练养生太极拳,提高抗病康复能力

太极拳发展中价值取向的变迁

意气运动的行气通经作用

太极拳的基本特征

从太极门到太极拳

养生太极拳及其学习步骤

几种杨式太极拳拳谱之比较

不应以拳式数目区别太极拳

 
 

本站备案序号:赣ICP备05002082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6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