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太极文化,揭示太极真谛。同练养生太极,共享健康快乐。
  养生太极拳   太极健身   太极经典   初学者园地   太极源流   拳坛轶事   太极拳首页  

 

 

太极拳三说

梅墨生

编者按:

梅墨生 《太极拳三说》,尽述太极拳道-术、刚-柔、劲-力之妙要,今分为《武道与武术》,《说柔》、《谈劲》篇刊登于此。供大家学习。

 

武道与武术

人曾说:道术将为天下裂。今天,道与术早已分道扬镳。传统太极拳,“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不徒作技艺之末也”。内家拳所修炼者,一气(元气)之动静(元神)也,以腰腹(中极)为体为用,是养气充气而修命,进而以元神“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以元神运元气,是修性,故太极拳乃“性命双修”之道,是武道也。必须说明,上述所言,是太极拳之上乘境界,所谓“无形无象”“全体透空”“应物自然”的神明化境之功夫。一般太极功夫是在“阴阳相济,方为懂劲”的中乘功夫境界。懂劲功夫仍属后天功夫,是有为法,应对于人已能胜算,然而离从心所欲的应物自然尚有不小距离。懂劲后只有“愈练愈精”才能“阶及神明”,“豁然贯通”。而阶及神明的境界就无意与人争胜了,自我圆 满,人天合一,以退为进,上善若水,斯谓道成。

  

若习练武功武术者则不然,往往喜欢争勇斗狠,或恃技凌人,或在后天有为法中讨生活,不能进入虚无圆融境界,也即是不能以后天返还先天,从有为法至无为法,练虚合道。显然,这也不是“性命双修”之道。

  

功夫达到中下乘境界的太极拳习练者,也不很多见,这种层次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易生骄傲,容易徘徊不进,大多在命功上止步。如何检验一个人的修炼层次?不妨察其言,观其行,进而望其神——是心气平和、淡定从容,还是不可一世,豪横外露。常见习太极者无谦和温良之态,显然“修养’’不足,练出一些功夫,终究不是求上乘功夫,更非武道境界。

  

或谓追求武功武术不可以吗?当然可以。或谓武功武术当以胜败论英雄,自然也不错。但是,那已经不是传统太极拳功之道,而是更接近现代搏击术或散打。传统太极拳是一种性命双修的道功,这是它的本质和宗旨。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历来道门中人为何少显于世,而一些世间传人,既为真修,便不炫露,君子藏器,容貌若愚。“少林主于搏人”而“从而翻之”的太极拳却是“犯者立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这是道家儒家哲学的中国文化理念使然。无论历史上的张三丰是一或两人,是宋或元明人,他们肯定是道教人物,他们都是道家(或三教合一)思想的信奉者,所以,也无论他们是创始者还是集大成的传承人,他们的指导思想都是“冲和无欲”并以隐修为证求的。这么说,一是说武术与道功有宗旨上的差别,是两种东西,一是说武功和武道有层次境界上的差别,是次第关系。

  

前面说武道修炼要以后天返还先天,实际上,中华武术之内家功夫要在于内,要在于返还。向内求,正是内家的本分,向内求内气内劲内功,以心法为“不用力”,“意气君来骨肉臣”。而返还,则是道功的七返九还之旨,是使我人之已漏日渐衰亏之身,不断通过后天(口鼻呼吸与识神)之修炼而复归于先天(元气元神相合)之状态,“复归于婴儿”,“复归于婴儿之未孩”,这就是返还功夫。据师传,内功之修为亦同于内丹之修炼。练到“无为无不为”“不用之用”,则为“无意之意是真意”境界。所谓“拳打不知”,早年启蒙师俞敏先生示曰:拳先练下意识,再练到无意识。笔者不才,只能述而不作,略窥门径。胡海牙师说:“如果没有‘道’的提炼,内家拳法本身就不是上乘”(《仙学精要》)。真是一语破的。

 



 

本站备案序号:赣ICP备05002082号